一、全自動化學吸附儀核心功能與實驗方法
全自動化學吸附儀通過集成脈沖化學吸附、程序升溫脫附(TPD)、程序升溫還原(TPR)、程序升溫氧化(TPO)等技術,實現催化劑活性位點的精準表征:
脈沖化學吸附
原理:向樣品連續脈沖注入吸附質氣體(如H?、CO),通過未吸附氣體量計算活性位點數量。
應用:
H?脈沖測定金屬活性組分分散度(如負載型催化劑)。
CO脈沖區分過渡金屬價態差異(如Ni²?與Ni?)。
操作要點:
脈沖峰穩定(不再變化)視為飽和吸附。
進樣量需根據樣品比表面積調整(如BET 200 m²/g樣品量約0.2 g)。
程序升溫脫附(TPD)
原理:吸附質低溫吸附后,程序升溫脫附,通過脫附峰分析活性位點強度分布。
應用:
NH?-TPD區分酸性位點強弱(強酸、中酸、弱酸)。
CO?-TPD分析堿性分子篩的總堿量和堿強度分布。
操作要點:
預處理:惰性氣體(如Ar)30 mL/min下400℃吹掃1小時。
吸附:注入NH?/CO?至飽和,100℃下氦氣吹掃2小時。
脫附:10℃/min升至600℃(NH?-TPD)或900℃(CO?-TPD)。
程序升溫還原(TPR)
原理:還原性氣體(如H?)升溫還原金屬氧化物,通過還原峰分析金屬與載體相互作用。
應用:
判定多金屬催化劑中助劑對金屬-載體相互作用的影響。
對比新鮮與再生催化劑還原性質,推論失活原因。
操作要點:
預處理:Ar氣氛下400℃吹掃1小時,冷卻至100℃。
還原:10% H?-Ar混合氣,10℃/min升至800℃。
程序升溫氧化(TPO)
原理:通過氧化峰分析催化劑表面積碳類型和數量。
應用:
確定積炭量、積炭強度及再生工藝。
研究積炭生成機理和抗積炭途徑。
操作要點:
預處理:He氣氛升至150℃吹掃0.5小時,降至50℃。
氧化:5% O?/He混合氣,10℃/min升至900℃。
二、操作流程與注意事項
開機與準備
氣路檢查:確保載氣(如Ar、He)流量穩定,連接正確。
軟件設置:
解鎖主程序(輸入密碼如demo或altamira)。
檢查端口氣體與實際連接一致。
管路檢漏:
設置Ar氣25cc,通過三通閥和六通閥使氣路經過U型管。
在U型管頂端和熱電偶緊固處檢漏。
樣品安裝
稱量樣品:
空管質量記錄為m1,加入樣品后記錄m2,樣品量0.05-0.1 g。
安裝樣品管:
粗細兩端安裝固定外套、卡套、O圈。
垂直對準卡槽,擰緊卡套,關閉爐門。
實驗參數設置
溫度程序:
吸附:60℃恒溫2小時。
吹掃:100℃恒溫1小時。
脫附/還原:100℃至700℃(10℃/min)。
氣體流量:
載氣:30 mL/min(如Ar)。
反應氣:10% H?-Ar混合氣30 mL/min。
實驗執行與監控
自動運行:
選擇測試方法,設置數據保存路徑。
輸入樣品質量,點擊Immediate Start。
實時監控:
觀察脫附峰或還原峰是否符合預期。
若出現異常(如壓力波動),立即停機檢查。
實驗結束與清理
關機步驟:
峰圖出完且基線平穩后,關閉TCD。
關閉主機電源、操作軟件和氣體。
樣品管清洗:
取下U型管,用純化水或乙醇沖洗干凈。
數據保存:
導出數據為.tp(專用數據文件)或.txt(文本格式)。
三、數據分析與解讀
TPD/TPO數據分析
脫附峰解析:
峰頂溫度:表征酸/堿中心強度(溫度越高,強度越大)。
峰面積:代表酸/堿位數量(面積越大,數量越多)。
示例:
NH?-TPD中,兩個脫附峰代表兩種類型酸性中心。
TPO中,不同溫度峰代表積碳種類(如硬碳、軟碳)。
TPR數據分析
還原峰解析:
峰個數:還原中心數量(如雙峰代表兩種氧化態金屬)。
曲線面積:氫氣消耗量(反映金屬氧化物還原難易程度)。
示例:
負載型催化劑中,助劑加入導致還原峰溫度偏移,表明相互作用增強。
脈沖吸附數據分析
分散度計算:
根據H?脈沖吸附量,計算金屬活性組分暴露比例。
示例:
H?脈沖測定Ni基催化劑分散度,結果與TEM表征一致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案
基線不穩定
原因:載氣流量波動、TCD污染。
解決:檢查氣路密封性,清洗或更換TCD。
脫附峰異常
原因:樣品預處理不徹底、吸附質注入量不足。
解決:延長預處理時間,增加脈沖次數。
數據重復性差
原因:樣品量不均、溫度控制精度低。
解決:確保樣品粉碎至200目以下,校準溫度傳感器。